很意外,开拓者在选秀夜将原本的第11顺位往下交易,换成了第16顺位,附加了一个未来首轮选秀权和两个次轮选秀权,然后选中了杨瀚森。
除了杨瀚森之外,开拓者还在这笔交易中获得了2028年魔术的首轮签,以及2027年老鹰和2028年国王的次轮,这一大包,基本都是此前魔术从贝恩交易中获得的附加资产。
而早在上赛季,就已经有开拓者前去CBA考察杨瀚森,球队总经理助理迈克-施密茨和塞尔吉-奥利瓦两人在前去澳大利亚考察萨尔之前,就被拍到先在CBA比赛现场,当时他们观察的便是杨瀚森。
根据选秀后记者采访的内容,克罗宁表示,当时团队对于杨瀚森就已经有了不错的评价,而到了联合测试阶段,杨瀚森的表现同样让球队满意,多方考量之下,开拓者最终决定出手。但因为杨瀚森在模拟选秀中大多时刻都位于二轮初段,开拓者选择将11顺位往下交易以获取更多资产。不过考虑到首轮后半段其他球队也有意愿选择他,因而开拓者最后锁定在第16顺位下手。
记者会上,克罗宁多次提到他对于杨瀚森天赋的认可:
“他拥有大个子球员中特殊的传球技巧,是剩余球员中最出色的大个子。如果把眼光放长远来看,他会是当时池子中最优秀的球员。杨瀚森有优秀的出球能力,在高位上传球的技术也高于其他同龄大个子一截。”
这又是开拓者向天赋放手一搏的一次选择,从刚刚离队的小西蒙斯,再到三年前的谢登-夏普,开拓者似乎并不害怕选择那些在NCAA赛场之外的球员。相比于联盟其他球队,开拓者似乎对于这一类球员有着更多耐心,不会完全以他们进入NBA之前的数据来断定价值,也愿意等待这些年轻球员成熟。
从常理来看,中锋球员的养成期对比锋线和后卫要来的更久,主要是攻防对抗需要时间磨练,内线进攻脚步和防守尺度也是需要精进的技术,而对于杨瀚森这类大个子更是如此。如果要成为进攻端的发动机,那么他必须开发出一套稳定的进攻影响力。
但问题在于,近些年来的开拓者,真的有办法为杨瀚森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吗?
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,开拓者队内有五名内线:艾顿、克林根、罗威、杜普-利斯,以及杨瀚森。虽然五人风格各有不同,但五人的问题也类似,他们都很难作为五号位之外的球员出场;在过去几年,虽然也看到过比卢普斯在尝试双塔阵容,但最终成效一直不算理想。也许开拓者还会在后续交易里处理内线轮换,但出场轮换时间终究会是一个大问题。
参考最近几个赛季的开拓者,在比卢普斯的进攻体系中,以外围持球突破撕裂防线为主,而大个子主要担任挡拆或者手递手掩护者的角色,然后配合后续进攻参与空切走位。
在这套进攻体系下,五号位大个子的持球能力并非重点,而是需要做好终结和掩护。不管是不擅长处理球的首发中锋艾顿,又或者是过往具备高位分区能力的努尔基奇,甚至克林根之类,在比卢普斯麾下都比以往减少了很多担任进攻发起点的角色。
参考数据来看,开拓者中锋球员上赛季的使用率均不到20%,战术定位也相比于其他位置明显低得多。
然后是防守端存在的隐忧,虽然杨瀚森经历过几年职业篮球洗礼,具有一定的对抗经验基础。但面对NBA级别的壮硕体型,以及和CBA不同的禁区3秒规则,应该还是需要一段适应阶段。
而更大的挑战在于外围防守,即便杨瀚森在同体型的大个子中相对更灵活,但他的体型要直接对位NBA顶级后场球员的难度还是相当高,并且从比赛内容来看,他在防守端的反应并不算特别出色,如何不被轻易抓到错位,这也是他能否稳定持续出场的关键。
但好消息的一点是,现阶段开拓者已经具备了联盟数一数二的外围防守资源,杨瀚森的防守问题能够受到一定保护。但从前几个赛季来看,比卢普斯并不是那种特别会借助防守对位变化隐藏中锋短板的主帅,最明显的案例,就是上赛季以防守著称的新人克林根,不仅防守优势没能得到激发,反而是不断被对手挡拆拖入防守陷阱。
毫无意外,开拓者依旧是一支处在成长阶段的球队,好处在于球队还没有确定稳定的核心班底,只要发挥得当,各自都有机会在轮换中占的一席之地。而另一方面来看,每位年轻球员本就需要大量球权来试错成长,而杨瀚森是否能够拿到足够多的机会?
从某些视角来看,开拓者这笔选秀是上下限极高的一次选择。对于这一类策应型内线,一旦未来养成得当,开拓者自然能够得到顶级威胁的中锋发动机,但这一类中锋在前期养成阶段大多需要球队掩护配合,而如果无法在高使用率下打出更优秀的进攻效率,那最后的养成效果或许还达不到单纯的防守型蓝领内线。
当然,选秀才刚刚完成,现在断定未来还稍稍过早,除了MVP级别的约基奇之外,联盟其他几位以策应组织闻名的中锋,比如萨博尼斯、申京之类在第一年同样没有能够得到太多球权。
而这类中锋除了需要磨练自身技能之外,对于NBA舞台上更快、更复杂的攻防细节,也需要更多时间来熟悉磨合。
至于未来如何,也许这一切还需要在新秀合约之后,才能真正看出结果。